488-365.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石湖荡概览> 石湖荡建制
村居

 

村委会:

一、东港村

    东港村位于石湖荡镇东首,距镇政府办公地约12.5公里,东濒小横潦泾(又名坝河)与永丰街道工业区相望,南与金胜、金汇村的唐明路与跃进河为界,西临油墩港与新中毗邻,北至姚泾港与永丰街道仓吉居委会隔水相望,有北前(钱)、俞介田、唐梓浜、新浜、五段等5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地形呈东西向元宝形,境内有贵南路与辰塔路连接纵向穿越村的中部,闵塔路横贯村的南部。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田面积150公顷,粮食常年单产7500公斤。2006年,全村共有844户,3024人。

    1949年5月13,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建立村政权组织。五段自然村建五段村,新浜自然村建新浜村,北前自然村建北前村,俞家田与西庙浜自然村建俞庙村,唐梓浜单独建唐梓村,隶城西区长浜乡(194910月,五段、新浜、唐梓、俞庙村从金山县划入)。

    19535月,各自然村先后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各互助组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五段村互助组合并建红星初级社。1955年,新浜和唐梓浜村建成长乐、长兴、南星、新业等4个初级社,北前村建新前初级社。1956年,红星、长乐、长兴、南星、新业等5个初级社合并建红星高级社,新前初级社转为新前高级社。1957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红星和新前2个高级社隶城西乡。19589月,城西乡建红旗人民公社,当时采用军队编制,公社设团,以下设片为营,红星和新前2个高级社为第五营,设6个连。1959年撤消军队编制,以原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下设生产队。红星大队下设五段、小红星、储家、南星、南中、新浜、张家、北浜、里浜、唐梓、中心、油车、外浜、张家浜等14个生产队;新前大队下设东前、北前、北前街、东村角、南村、李塔汇、金祥、梅家埭、洋泾浜、秦洋浜等10个生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队行政机构改称为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

    19783月,松江县划分公社,原红星和新前大队划归塔汇公社。同时,红星从长胜大队划入俞家田2个生产队后分为东港、新汇2个大队。新汇大队辖里浜、油车、外浜、桥南、施家桥、胡家宅、长北、长江等共8个生产队,东港大队辖五段、东港、储家、高宅、南星、南中、新浜、张家、北浜、新生等共10个生产队;新前大队划出4个生产队建公社种籽场后,下辖李塔汇、南村、北前街、东一队、西一队、东村角等6个生产队。19844月,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各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987月,撤新前、新汇、东港村建东港村。

    东港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三麦、油菜和其它经济作物,根据各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试种双季稻。1959年大面积扩种稻麦和油菜3熟制。1963年,大面积试种棉花,原3个大队共种植350亩,单产皮棉80公斤左右(1994年停种)。1978年,原新前大队种植香料“熏依草”(1982年停种)。1983年,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分田到户承包。1999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个人与村签订协议一式4份,个人、村、镇、区各执1份查存。

    19651996年,东港村原3个大队先后创办3个大队机电厂和钣金、冲压件加工、胶木电器、机床附件、医疗仪表、纺织机械、喷烘漆、球网及东港联营厂等13个企业。1978年,共完成产值85万元,税利9.25万元。1988年,完成产值1000多万元,税利114.75万元。1997年改制时,先后有6个企业停产和歇业,7个转制为民营企业。

    东港村副业生产始于1953年,首先发展家庭副业——草织品,全村有300多台套草包织机,年产草包20多万张。1958年生产大队办集体养猪场。1962年后,各生产队相继办集体养猪场。1970年,部分生产队饲养蛋鸭。1975年,生产大队和部分生产队办肉鸡饲养场。1978年,发展集体和家庭养殖长毛兔及棒针编织,为集体和个人增加了经济收入。

    1978年,部分农民开始翻建楼房,到1994年,全村民宅全部改建为23层楼房。据不完全统计,人均住房面积达30多平方米。

    1985年,乡村道路改造为砂石路,到1993年,全村完成改建水泥路25条,总长3.75公里。

    1980年,原东港、新汇和水产大队合建自来水厂,是塔汇公社农村居民率先饮用自来水的单位,1993年,与镇水厂并管,村小水厂停办。

    1991年,部分农民装接家庭电话,到2001年基本普及。

1999年,有线电视进入农家,2004年,全村农民基本普及收看有线电视。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219.7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1708.5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360.5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623万元),人均分配8837元,劳均14109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156人,征地养老508人,小城镇保险退休41人。

1992年,原东港、新汇村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94年,原东港村评为“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20002006年,先后被评为市“文明村”、“整洁村”和“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金汇村

    金汇村位于石湖荡镇东南,距镇政府办公地约15公里处。东临小横潦泾与永丰街道薛家村为邻,南濒横潦泾(黄浦江上游俗称)与泖港镇隔水相望,西与金胜村接壤,北至跃进河与东港村为界。有蔡花浜、胡家埭、柳家埭、厍浜、前厍、董家埭、北塘海、谢家埭、张家浜、野鸡窝、田图浜、庙浜等13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田190多公顷,粮食常年单产7500多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806户,2868人。境内有长石路纵向穿越村北东部,甘德路横贯村的中部,东与长石路转接。

    19495月,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县以下建区、乡、村政权组织。南厍、蔡花浜、胡家埭等3个自然村建南厍村,柳家埭、厍浜、张家浜等3个自然村建厍浜村,董家埭、北塘海、谢家埭等3个自然村建谢家村,10月,从金山县划归松江隶城西区志同乡;野鸡窝、田图浜自然村建田图村,雪家渡、庙浜自然村建庙浜村,10月,从金山县划归松江隶城西区长浜乡。

    19535月,各自然村相继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4月,各互助组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厍浜村组建红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社)。19554月,田图村建金星社、谢家村为联明社。5月,庙浜村建庙浜社。7月,野鸡窝自然村建蒋家社。19567月,蔡花浜自然村建光明社,胡家埭、南厍等自然村各为光明分社,张家浜自然村为红星分社。

    195612月,金星、蒋家、庙浜等3个初级社合并建金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明、红星、光明及其分社等6个初级社合并建胜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撤城西区为乡,原金星、胜利高级社隶城西乡。19589月,城西乡建红旗人民公社,当时采用军队编制,公社设团,以下按片设营。金星高级社为第7营下设2个连;胜利高级社为第6营下设3个连,各生产队为排。同年12月,红旗公社易名为城西公社。19593月,撤消军队编制,原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金星大队辖金南、蒋家、田图、钱家、小金星、庙浜、长安、白墙、汤家等9个生产队共365户,1115人,有耕田2065亩;胜利大队辖董家、北塘海、庵前、庵中、前厍、前港、蔡花浜、胡家、王家厍、朱家、南谢、北谢、张家浜、厍浜、柳家、柳北等16个生产队共330户,1900多人,有耕田2400多亩。196010月,红旗大队并入金星,19638月重又分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等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

    19783月,松江县划分公社,今金汇村地区划归塔汇新公社,同时把胜利大队分为前进、胜利两个大队。

    1981年,前进和胜利大队易名为汇东和汇南大队。

    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塔汇公社增设塔汇乡,各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各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943月,松江县撤乡建镇,撤塔汇乡建李塔汇镇。19964月,李塔汇镇部分村撤并,撤汇东、汇南村建双汇村。

    20011月,松江区部分镇撤并,撤李塔汇、石湖荡镇建石湖荡镇,原金星、双汇村隶石湖荡镇。

    20045月,石湖荡镇部分村撤并,撤金星、双汇村建金汇村。

    金汇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二麦、油菜、棉花等其他经济作物根据农民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试种双季稻,人民公社成立后大面积种植,1962年全面实行稻(双季)或元麦、油菜三熟制。1966年,大面积试种棉花,原金星、胜利2个大队共种植600多亩,被棉常年单产75公斤左右。同时还种植玉米、西、甜瓜等经济作物。1981年,增加蔬菜、西、甜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83年,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分田到户承包。1999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个人与村签订签协一式4份,个人、村、镇、区各执一份查存。

    副业生产始于1954年,先由家庭副业织草包,在12年内基本普及到每家每户。建立人民公社后由生产队集体经营,设备作价,集中或分散加工,按数量评工记分,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转为家庭副业。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生产大队发展集体养猪。1963年,各生产队都创办集体养猪场。1967年生产大队发展肉鸡和蛋鸭养殖。1971年,原金星大队肉鸡养殖扩大到生产队,1978年,金星大队饲养的肉鸡单只创利居松江全县之首。1984年,家庭养殖肉鸡的兴起,集体养殖相继停办。

    村办工业始于1967年,原胜利大队(双汇村)从创办缝纫加工厂始到1995年,先后办机电修配、塑料、涂料、球网、电器和文教用品等厂;原金星大队(村)从1968年到1997年先后创办化工、喷漆、五金、印刷、航模、制桶、喷塑、防腐剂和锅炉三分厂等企业。1991年,村办工业为基本稳定期,共有企业10家,固定资产总值101.14万元,职工总数481人,完成年总产值535万元,税金33.5万元,利润58.4万元。1994年后,工业逐年滑坡。19978月,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部分企业关闭,部分企业转让为民营企业。

    乡村建设始于1969年,原金星大队民宅率先翻建楼房,由大队统一规划和补贴。1979年,原胜利大队部分农宅开始翻建楼房。到1994年,全村农民老式住宅基本完成楼房翻建。人均住房面积从1969年前6平方米增到40平方米以上。

    1982年,重视乡村道路建设,到1989年,砂石路通到各个自然村(生产队),1990年后,部分砂石路逐步改建为水泥路,2006年,全村有水泥路8条,总长3.6公里,砂石路9条,总长4.5公里。

    1991年,部分家庭始装程控电话,至2001年,家庭电话基本普及。2001年,有线电视通到农村,有10%家庭收看有线电视,至2006年,有线电视基本普及。

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始于1967年,以后逐步完善和全覆盖。农村养老统筹始于1994年,有90%以上参加。老年活动室始于1980年,2006年,全村有3个老年活动室,其中2个为标准化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306.03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752.5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796.1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1284.5万元),人均分配7677元,劳均12735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340人,小城镇保险退休127人。

    1984年,原金星村获“上海市模范党支部”,1987年被评为“市模范集体”。

    2007年,金汇村获市“整洁村”称号。

三、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石湖荡镇东南约3.5公里,东临姚泾河与永丰街道仓吉居委会为邻,南依新中河与新中村为界,西濒斜塘江与东夏、新姚村隔江相望,北枕沪杭铁路与小昆山镇的民华、陆家村接壤。村以张庄集镇命名。有袁家埭、冷水湾、沈家埭、石家罅、新开河、港佬、潘家埭、北浜、王家埭、强家浜、网埭、张庄、庙浜等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组成。村的地形呈南小北大宝塔状,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田面积234.73公顷,粮食常年单产8250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901户,3067人。境内有“同三A30高速公路纵向穿越村的中部,闵塔路横贯村的南部。

    19495月,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建乡、村政权组织。袁家、沈家和冷水湾等3个自然村建三友村;石家罅与新中村的金家自然村建丁石村,隶城西区兴隆(后改新丰)乡;新开河、港佬、庙浜等3个自然村建新庙村,潘家、王家、北浜和强家浜等4个自然村建强王村,网埭与张庄集镇等建张南村,隶天昆区古浦乡。11月,从古浦乡分建张庄乡,新庙、强王和张南村隶张庄乡。

    19534月,各自然村相继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后,各互助组又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三友村为三星初级社,石家罅自然村为景华初级社,张南村为民乐初级社,新庙村为开丰初级社,强王村为联民初级社。19562月,三星与景华合并建星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民乐、开丰和联民等3个初级社合并建民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划天昆区南部建古松大乡、星华、民丰2个高级社隶古松乡。

    19589月,古松乡建先锋人民社,初时采用军队编制。公社为团,下设营、连、排等单位,今张庄村被编为第四营,下设7个连21个排。12月,先锋易名古松。

19593月,撤销军队编制建生产大队。第四营分设星华、民丰2个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6011月,从民丰大队分部分生产队建联民大队,其中:星华大队辖东湾、西湾、袁家、沈家、石南、姚家、石家、新北、新南和港佬等10个生产队,共有耕田104.75公顷,家庭373户,人口1344人;民丰大队辖网埭、南庙、张庄、卢家、金家场、庙浜等6个生产队,共有耕田73.33公顷,家庭267户、人口913人;联民大队辖潘家、王家、南埭、北埭、东浜、西浜等6个生产队,共有耕田56.67公顷,家庭229户,人口801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

    19783月,松江县划分公社,割城西公社西南部和古松公社东南部建塔汇公社,今张庄村原3个生产大队隶塔汇公社。1981年,星华、民丰、联民大队易名为双桥、张庄、新强大队。

    19844月,原3个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各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987月,李塔汇镇部分行政村撤并,撤双桥、张庄、新强村建张庄村。

    20011月,松江区部分镇撤并,撤石湖荡、李塔汇镇建石湖荡镇,张庄村隶石湖荡镇。

    张庄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二麦、油菜、棉花或其他经济作物等按农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始种双季稻。1959年,人民公社下达增加复种指数。1963年,基本实现稻(双季)、麦、或油菜三熟制。1966年,大面积试种棉花,各生产队按耕田面积的15%轮作。1981年,调整“粮经”种植比例,张庄村原3个大队共增油菜面积900多亩,西、甜瓜200多亩,青小圆630多亩。双季水稻逐步改为单季晚稻。1983年,种植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户劳动力承包责任田,“联产计酬”取消工分制。其他经济作物减少。1989年,分田到户承包,1994年,棉花停种,1999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个人与村签协存档。

    张庄村工业始于1963年,原星华大队率先创办砖瓦厂和粮食饲料加工厂。1964年,创办星华铁业组。1968年后,原3个大队先后创办3个机电修配厂、星华五金厂、民丰纸袋加工厂,联民拎包和呢绒厂,双桥方塔毛巾、巾被和皮革厂,新强电器、纸品等厂。198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7.74万元,创税利11.5万元。199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8.9万元,税利27.27万元。1997年,企业产权改革时,大部分已停产和歇业。只有新强电器、双桥巾被和上海松灵机械设备等厂改制为民营企业。

副业生产发展始于1954年,全村家庭有草包织机200多台套,年产草包约20多万张。1968年,发展棒针手工编结,由大队和生产队选派专人管理和收发。

1963年,发展集体养殖,张庄村原3个大队共创办3个大队中心场和21个生产队养猪场。年均圈养母猪200多只,肉猪2000多只。1968年,生产大队各办肉鸡养殖场。年出售肉鸡3万多羽。1982年,家庭养鸡的兴起,集体养鸡停止转长毛兔养殖。1984年,家庭长毛兔养殖的发展,集体转为家庭养殖。农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养猪逐步停办。

    1979年,部分农宅翻建楼房,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翻建高峰,1994年,全村老式农宅基本全部翻建成23层楼房。根据抽样调查,人均住房从原6平方米增至40平方米。1980年,开始修建乡村道路。1998年,撤并村时,先后修建砂石路15条,总长15.5公里,水泥路4条,总长2.2公里。2006年,有5条砂石路改成水泥路面总长2.1公里。

    1991年,部分家庭装接“程控”电话,至2000年,全村家庭电话基本普及。

    1994年,镇自来水厂迁址竣工供水,全村全部饮用自来水。

    2001年,有线电视线路通到农村,有100多户家庭率先收看有线电视,到2006年,全村约有50%的家庭收看有线电视。

    医疗卫生事业始于1966年,原3个大队有乡村医生8个(俗称赤脚医生),各设卫生室。撤并村后设标准卫生室1个,全村历年参加卫生保健率均在95%以上。老年活动室创建于1986年,后逐渐完善,全村共有3个,其中1个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为全村老年人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275.12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1029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589.4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1340.4万元),人均分配8479元,劳均15261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232人,小城镇保险退休355人。

1997年,原双桥村获区“农业普查工作”先进集体,镇“综合治理工作”二等奖。20012002年度,被评为区“五好”党组织。2003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区“文明村”。2006年,获“上海市村容整洁达标村”和松江区“平安小区”。

四、新姚村

    新姚村位于石湖荡镇东侧,东濒斜塘江与张庄村和小昆山镇罗家村隔水相望,南与东夏村接壤,西与东夏、泖新村为邻。有南新村、北新村、坟头、姚家等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组成,村的地形呈斜东南向三角形。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有耕田280公顷、粮食单产8400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600户,2148人。境内有沪杭铁路和松蒸公路横贯村的中、北部。

    19495月,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县以下建区、乡、村政权组织。4个自然村各建行政村,南、北新村隶石湖区新庄乡;坟头、姚家村隶古松乡。

    1953年春,今新姚村地区成立20多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3月,各“互助组”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社),南、北新村建“同裕、五星、春雷、红旗”等4个社;坟头村建“新兴、新农、新民”等3个社;姚家村建“五四”社。19561月,新兴、新农、新民和五四等4社合并建新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3月,同裕、五星2个社并入中心高级一社,春雷、红旗并入中心高级二社。1957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建古松大乡,今新姚村隶古松乡。

    19589月,古松乡建先锋人民公社,初时采用军队编制,公社为团,以下设营、连、排,南新村为37连、北新村为8连;新兴高级社为1营下属3个连,各生产队为排。同年12月,先锋易名为古松。19593月,撤军队编制,建农业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下设生产队。南、北新村为新村大队,下辖南村、中埭、南新、北新、北中、北村等6个生产队,共有316户,1300多人,有耕田128公顷;新兴高级社为新兴大队,下辖柴家、王家、南角、北角、南埭、北埭、东姚、西姚等8个生产队,有428户,1800多人,耕田200多公顷。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1981年,新兴大队易名新姚。

    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古松人民公社增设古松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943月,松江县撤乡建镇,撤古松乡建石湖荡镇,新村、新姚两村隶石湖荡镇。

    20011月,松江区部分镇撤并,撤石湖荡、李塔汇镇建石湖荡镇,原新村、新姚村隶新石湖荡镇。

    20045月,石湖荡镇部分村撤并,撤新村、新姚村建新姚村。

    新姚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三麦、油菜、棉花等其它经济作物根据各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试种双季稻,人民公社成立后增加复种指数。1964年,大面积种植双季稻、麦或油菜等3熟制。1966年,按各生产队耕田总面积的15%扩种棉花,玉米、青小圆、青毛豆和西甜瓜等经济作物轮作。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玉米、青小圆、青毛豆、西甜瓜等作物由承包户自选种植。1986年,分田到户承包。1994年棉花停种。1999年,实行土地延长承包30年不变,余下土地作流转田,由村或镇集中办农场,部分土地由大户承包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村办工业始于1969年,原新村村先后创办水泥预制加工、柳条编织、机电修配、五金电器、服装加工等厂。1981年,完成总产值68万元,纯利润6.6万元;1974年,原新姚村相继创办电镀、板箱、机电修配等厂。19751982年,年均产值120多万元,纯利润10多万元。198310月,电镀厂转为乡办企业,之后原2个村的工业相继停产和歇业。

    村(队)集体副业始于1963年,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共办养猪场16个,年圈养母猪100多头,肉猪2000多头。1986年,分田到户后集体猪场停办。

1972年,全村有10个生产队办集体肉鸡养殖场,年养殖34批,出售肉鸡3万多羽。1980年,集体养鸡场停办后发展家庭养鸡。1996年,基本停养。

1976年,部分生产队办长毛兔养殖场,1983年转为家庭饲养。1986年基本停养。

1985年,发展淡水鱼养殖,全村开挖精养鱼塘面积120亩,集体养殖3年后由个人承包,年产各种淡水鱼100多吨。

    新姚村家庭副业始于1955年,有80%以上人家置办或合办草包织机,兴旺时间达20多年,年均出售草包20万张。1971年,发展家庭棒针编结,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选派专人收发和管理,为出口创汇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1986年后逐步萧条。

    村镇建设始于1973年,原新村村徐荣超兄弟率先翻建楼房。1977年,公社居民新村住宅楼试点,在新村大队建成6幢共602层楼,建筑总面积6840平方米。19801995年,全村民宅相继完成楼房翻扩建。据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新姚村人均住房面积超40平方米。

    乡村道路改造始于1983年,到2002年全村先后建成7条砂石路,总长3.3公里。20032006年,先后改造为水泥路面。

    1984年,原新村村投资6. 7万元建成自来水厂,全村6个生产队263户村民饮用自来水。1990年,原新姚村由镇水厂供水,1995年,原新村村与镇水厂并管,村水厂停办。

1995年,部分村民家庭装接程控电话,至2006年基本普及。1998年,部分农户装接有线电视,至2006年有15%家庭收看有线电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于1965年,原各大队培养2-3名赤脚(乡村)医生,并成立了卫生室。1999年,原新姚村建成中心卫生室,确保农民就医和卫生保健。2001年,原新姚、新村村建成两个老年活动室,2004年,改建成标准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339.75万元,家庭经营收入2001.69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193.97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1051万元),人均分配8709元,劳均13970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376人,小城镇保险退休147人。

19941995年,原新姚村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961997年,获市“司法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县“文明单位”,1999年,获区“五好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和“开拓老年事业先进集体”。20002006年,获市“文明村”、“安全小区”、“卫生村”、“健康村”和区“五好党组织”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

五、东渔村

    东渔村行政办公地位于石湖荡集镇东南约10公里处,该村是一个非农业渔民组成的行政村。1978年,成立塔汇公社时,由城西、古松两个公社水产队划入建塔汇公社水产大队。1984年,水产大队易名为东渔村。2002年前,村民居住地有5处。2003年松江旧城区改造,地处松江中山西路西首 “娘娘庙”地区居住的30多户110余人被永丰街道动迁安置,通过协调,户籍转为永丰街道居民。2006年,东渔村村民居住地分散在东港村坝河西侧、金汇村“九○一厂”三号码头南侧、张庄村原集镇西侧和李塔汇集镇延寿路东侧4个点。共114户,人口335人。

    解放前后,东渔村人历来以捕鱼为生,无固定居所。1953年,成立渔民协会,直隶县人民政府。1957年,渔业协会解散,人员挂靠各自熟悉农村。1958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原城西公社组织本地渔民组成公社渔业队,下设2个分队、7个组,共70多户,400多人;原古松公社成立古松水产队,共22户,80多人。仍以捕捞为主。

    19593月,古松和城西公社先后在张村浜泖河边和吉祥村小渔池自然村开挖鱼塘,部分渔民专业集体养殖淡水鱼。

    1967年,古松水产队解散,人员自谋出路,有的转入农村,有的转入社办企业。

    1969年,古松公社重新成立水产队,并在张庄集镇西侧建造渔民新村。1971年,投资6万多元,在张庄西南首斜塘江,建置面积1.5万多平方米大型电动拦江网(被誉为“江南第一网”),解决了古松水产队11户渔民的就业;城西渔业队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协调下,相继在原金星、红星2个大队和李塔汇集镇及松江西滩娘娘庙等区建造四处居住点。从此,渔民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变为陆上定居。

    1958年前,渔民均单家独户以捕捞为主养殖为副的游民。人民公社成立后,渔民被集中成生产单位,捕捞所获“产品”全部上缴集体,按数量评工记分。1968年后,淡水捕捞越来越不景气,公社把渔民逐步安排到社办企业工作。1970年,发展海洋捕捞队。城西和古松2个公社各打造260吨级木质机帆船出海捕渔,以弥补淡水捕捞的不足。1977年,海洋捕渔停产。

    东渔村村办工业始于1969年,城西公社渔业队利用渔民熟识水性的有利条件成立内河打捞队。业务高峰时有8艘打捞船和相应配套设备,业务量占松江全县的60%1972年,办旧布加工场(1979年停办);1970年,古松水产队创办有色金属压铸加工,一年后,因技术和设备等问题,被公社调拨给胶木电器厂(后并入农机厂),水产队负责压铸产品去毛刺加工。

    1978年,塔汇水产队创办水泥预制品加工场,19801994年,先后创办电镀、“上海求新造船联营厂”、标准件厂、船泊修理厂、“上海东勘地基处理工程公司”和喷烘漆厂等。1981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350余万元,创利润27万元。1991年,完成总产值860万元,利润60万元。1997年,工业企业实行产权转制,当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200多万元,利润95万余元。

    住宅建设始于1971年,在原金星村居住点由集体统一建造两层楼房共8间。1974年,松江“娘娘庙”居住点建造两埭两层楼房共10间。1976年,坝河居住点建造两层楼房共18间。1980年后,居住实行自建房。

    1981年,东渔与东港、新汇大队合办东汇水厂,坝河居住点率先饮用自来水。1994年,与镇水厂并管,全村全部饮用自来水。

1997年,横潦泾居住点修建第一条白色路面,至2006年,4个居住点全部通上白色路面。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102.08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138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64.92万元(其中渔业收入80.12万元),人均分配7656元,劳均12510元。年内享受小城镇保险退休86人。

    1995年,获区级“文明村”。

    2005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

六、金胜村

    金胜村位于石湖荡镇东南9公里处,东与金汇村接壤,南濒黄浦江与泖港镇隔水相望,西与新中村为邻,北与东港村为伴。村以原金闸、长胜撤两建一综合命名。有洋泾浜、秦祥浜、梅家埭、华花浜、葫芦浜、网船埭、庵基厍、黄家埭、顾家埭、闸浜、卫家埭、南场头、吴家桥、邱家埭、金义桥、周家桥、南前(钱)、西汇佬、长浜、庙浜等20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4.25平方公里,耕田面积2148亩,粮食常年单产520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1147户,3996人。境内有“同三”(A30高速)国道和油墩江纵向穿经村的西半部,甘德路横向通过村的中部与塔汇路成“7”字形转接。

    19495月,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度。县以下建区、乡、村政权组织,洋泾浜、秦祥浜自然村建金祥村、梅家埭、华花浜建梅花村;葫芦浜、网船埭建网胡村;庵基厍、黄家埭、顾家埭建黄字村;闸浜、卫家埭、南场头、吴家桥、邱家埭建闸浜村;周家桥、南前(钱)、西汇佬建南前村;西庙浜和今东港村的俞家田建俞庙村,长浜单独建村,隶城西区长浜乡。1951年,从长浜乡分出金祥、梅花、网胡村与今新中村南部建新汇(后改新建)乡。

    1953年春,各自然村相继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秋,互助组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社),梅花村建新建社;闸浜村为红旗社;长浜村为长胜社。

    19563月,新建社与金祥、网胡村等互助组合并建新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黄字、闸浜村建红旗高级社;南前、长浜、俞庙等村建长胜高级社。

    195712月,松江县全面撤区并乡,撤城西区为城西乡,新建、红旗、长胜等高级社隶城西乡。19589月,城西乡建红旗(后改城西)人民公社,初时采用军队编制,公社为团,下设片为营。新建高级社隶第4营,金祥村为9连,梅花村为10连,网胡村为11连;红旗、长胜高级社隶第5营,南前村为3连,闸浜村为4连,黄字村为5连,俞庙村为7连,长浜村设89两个连。

    19593月,撤消军队编制,改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梅花、网胡村并入新中大队;金祥村并入新前大队;红旗、长胜两个高级社易名生产大队。1961年,从新中分出网胡、梅花村建新建大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3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

    19783月,松江县划分公社,金胜村地区隶塔汇新公社。同时从新前大队划出原金祥村建公社种籽场(生产大队单位)。1981年,红旗、新建大队易名为江边、新闸大队。

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塔汇公社增设塔汇乡,各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种籽场为金祥村,长胜为长胜村,新闸为新闸村。

19964月,撤金祥、新闸村建金闸村。

    19987月,撤江边、长胜村建长胜村。

    20011月,撤李塔汇、石湖荡镇建石湖荡镇。金闸、长胜村隶石湖荡镇。

    20045月,石湖荡镇部分村撤并,撤金闸、长胜村建金胜村。

    金胜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三麦、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根据农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始种双季稻。人民公社成立后,增加复种指数。1962年,实行(双季)稻、麦和油菜三熟制。1964年,各生产队按耕田总面积的15%轮种棉花、玉米、西甜瓜等经济作物。1980年后,双季稻逐步改为单季稻。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评工记分。

    金胜村创办工业始于1974年,原新建(闸)大队先后创办机电修配、纸箱(盒)和印刷厂;1976年,原长胜大队先后创办服装针织、仪表和五金厂;种籽场(后改金祥村)创办塔汇五金厂;江边大队先后创办服装、针织、仪表、五金等厂。1991年,金胜村原4个大队共有10个村办企业,共有固定资产196.4万元,职工总数428人,完成总产值451.6万元,税金19.2万元,净利18.8万元。1993年后,村办工业滑坡,19978月,有4家企业转制为民营,其余在转制前相继歇业。

    集体副业生产始于1963年,金胜村原4个大队先后建办30多个大队和生产队养猪场或肉鸡场。20世纪80年代为最高峰,年圈养母猪平均200多只,肉猪900多只,长毛兔800多只,肉鸡3万多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相继停办。

    1968年,发展家庭手工编结,由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选派专人管理和收发,为集体增加积累,并解决了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出路。

1980年,有部分农户翻建楼房,到1994年,金胜地区原4个村农民住宅全部完成翻建。至2006年,乡村水泥道路通到各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家庭电话有线电视基本普及。全部饮用自来水。全村建有3个老年活动室和2个标准化卫生室。

20032004年度,村被评为“市级整洁村”和市“文明村”。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474.3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5524.5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2615.2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634.7万元),人均分配8946元,劳均14873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358人,征地养老117人,小城镇保险退休289人。

七、洙桥村

洙桥村位于石湖荡镇偏西南部2.5公里处,村以洙桥而得名(详见第二十五章洙桥龙穴地传说)。该村东与新五(现泖港镇)南三村接壤,南濒南界泾与新浜镇鲁新村隔河相望,西与青浦区小蒸毗邻,北以园泄泾为界。有洙桥、王家埭、薛家浜等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9公倾,2006年,全村有357户,1171人,域内有市河港、洙桥港、河南港、西南湾港、南泖港等纵横5条小港,五公路贯通村的南部。解放前隶属五厍区松运乡。解放初3个自然村建洙桥行政村隶石湖区新庄乡。1950年,撤归天昆区。19534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建联益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2月建联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12月,松江县全面撤区并乡,隶古松乡。19589月,古松乡建先锋人民公社,初时采用军队编制,洙桥村为234连,同年12月,先锋更名为古松人民公社,19593月,撤销军队编制改为联益大队。1981年联益更名为洙桥。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古松公社增设古松乡,洙桥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洙桥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棉、油为主。1981年,粮食种植面积230.6公顷,单产9000公斤,总产2076吨,棉花种植面积43.3公顷。单产皮棉840公斤,总产36.4吨。上世纪90年代,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棉花、油菜种植面积减少。1991年,蔬菜种植33.3公顷。

    洙桥村创办工业企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先后创办五金机电厂,冲压件厂,水泥预制品场,柳条编织厂,粮食饲料加工厂等。1981年,完成总产值10万多元,创利2万元,1991年,工业产值15万元,创利2.55万元。1997年,集体企业产权改制前已停产和歇业。

19856月,建成村自来水厂,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20006月停产,由五厍镇自来水厂并管供水。

1966年,设立村卫生室,有医务人员3名,农民小病不出村,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后,村民到镇、区、市级医院治病给予报销5060%

1996年,建老年人活动室。2006年,投资30万元,扩建老年人标准化活动室,建筑总面积200多平方米。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218.7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207.5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489.7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344万元),人均分配7929元,劳均13496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185人,小城镇保险19人。

    2004年被评为区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

八、泖新村

    泖新村位于石湖荡镇北部,东与新姚村接壤,南至石湖荡集镇市河港与新源村为界,西至青松港与青浦区小蒸交界,北临泖河与小昆山镇大德村隔江相望。

    村以泖河命名,有汤家栅、张村浜、旺泗泾、南栅、施古浜、石泉、湖荡(集镇东西二头)等7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5.83平方公里,耕田面积262公顷,粮食单产7500公斤,2006年,全村有1001户,2743人,境内有沪杭高速和松蒸公路横贯村中部。

    19495月,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建村政权组织。湖荡自然村建古松村,石泉、施古浜、南栅、旺泗泾等四个自然村建旺石村,栅里、张村浜建红星村。隶石湖区古松乡。

    19535月,各村成立互助生产合作组。19547月,旺石、古松村的互助组合并建古松初级社,红星村建红星初级社。19562月转为古松和红星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12月分天昆区西南部4个小乡建古松大乡。19589月,古松乡建先锋人民公社,采用军队编制,公社设团, 以下设营、连,古松高级社隶8营,设3个连;红星高级公社隶1营,设3个连。同年12月,先锋人民公社易名为古松人民公社。

    19593月,撤消军队编制,以原高级社命名为生产大队作基本核算单位。古松大队辖东栅、牌楼、古松、东候、泖口、西石、东石、北石、南栅、北栅、旺泗泾等12个生产队,共有400多户1700多人,耕田面积3400亩;红星大队辖张家宅、吴家段、夏家埭、褚家埭、钱家埭、蒋家埭、河西、西泖塔、九房、东长埭、西长埭、庙埭等有12个生产队,共有3801600人,耕田面积2801亩。

    1962年,中央“60条”精神,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1981年,红星易名泖新。

    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古松公社增设古松乡,各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20045月,撤古松、泖新村,建泖新村。

    泖新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二麦、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根据农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66年大面积试种棉花,原古松大队种植250亩,原红星大队种植300亩,单产皮棉(去籽)70公斤,1994年停种。

    1969年创办工业,原古松大队成立五匠组,职工40人,当时评工记分。1971年办机电修配厂,以后相继创办水泥预制品、景泰兰等厂。1972年,职工有60人,完成总产值35万元,税利7万元。1982年,有职工110人,完成总产值85万元,税利18万元。1991年有职工160人,完成总产值140万元,利润26.5万元。

    1970年,原红星大队先办机电修配厂,以后相继创办柳条、服装、玻璃、拉丝、景泰兰、瓦楞纸、松航等厂。1982年,共有职工120人,完成总产值50万元,税利12万元,1991年,有职工210人,完成总产值200万元,税利55万元。1997年,原古松、泖新村办企业改制时,大部分企业已停产和歇业,原有厂房租赁,松航被转制为民营“宏运科技厂”。

    1954年,发展家庭副业,基本每户有织草包设备。1968年,发展棒针编结,由生产大队统一管理和收发,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增加家庭经济收入。1959年,生产大队和各生产队办集体养猪场,当年,共圈养母猪51头,肉猪566头。1965年,共圈养母猪75头,肉猪630头。1975年,共圈养母猪85头,肉猪810头。1971年,原古松大队12个生产队集体饲养蛋鸭共1500羽,肉鸡500羽。原红星大队创办水产养殖场,养殖淡水鱼,河蚌(蚌珠)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养殖业停止。2006年,全村发展6个专业养殖户,饲养蛋鸭1万余羽,母猪250头,公猪10头。

1982年,农民开始翻建楼房, 1987年为翻建高峰,1994年,全村基本上完成翻建,人均住房从8平房米增加了20多平立米。

1983年到2006年全村共修建25条,总长12.5公里,其中沙石路22公里,水泥路84公里。柏油路156.5公里。

1983年,原古松村就近乡水厂的6个生产队率先饮用自来水。1988年,原泖新村建成自来水厂,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

1995年起,装接家庭电话,到2002年基本普及。

1997年,有线电视线路率先进入近镇古松村,有80多户家庭收看有线电视。2001年,有线电视 “村村通”后,入户率逐年增加,到2006年,全村有80%以上家庭收看有线电视。

1998年,原泖新村改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000年,原古松村改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内设电视机、阅览室和健身器材等。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401.55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2746.95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453.4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802.8万元),人均分配9016元,劳均14804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351人,小城镇保险退休135人。

    2003年,原古松、泖新村被评为区级“文明村”,2004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整洁达标村”,2005年,获区“五好党支部”,2006年,获市 “村容整洁达标建设特色奖”。

九、新源村

    新源村位于石湖荡集镇西南侧,东与东夏村接壤,南至园泄泾与洙桥村隔江相望,西至青松港与青浦小蒸为界,北至石湖荡港与泖新村为邻。2004年,撤五村、古场村建新源村。有娄村、外巨、张家港、南荡湾、北荡湾、蔡家头、杨家角、头陀港、泖田新村(1978年新建)、三家村等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耕田面积233公顷、粮食常年单产9875公斤,2006年末,有553户,1496人。境内有沪杭铁路穿越村北部,闵塔路横贯村的中部,广庵路纵向与闵塔路连接。

    1949年5月13,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建村政权组织。头陀港、娄村、外巨等建头陀港村;张家港、南荡湾、蔡家头、杨家角等建杨家角村,隶石湖区古松乡。

    19534月,农业生产组织互助合作组。1954年,互助组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头陀港村建五一初级社,杨家角村为联合初级社。19562月,联合和五一初级社合并为五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建古松大乡。19589月,古松乡建先锋人民公社,采用军队编制,公社设团,以下设片为营,原陀头港村为83连,外巨、张家港为26连,娄村、南荡湾、蔡家头、杨家角为25连。同年12月,先锋人民公社易名古松人民公社。19593月,撤销军队编制,83连、25连、6连划并为五一大队(原高级社名)为基本核算单位,下设娄村、外巨、张西、张东、南荡湾、北荡湾、蔡家头、杨家角、头南、头西、头中、头东等12个生产队,共有343户,1288人,有耕田2500亩,粮食常年单产500公斤。

    1968年,从原古松、五一两个大队划出部分生产队建古松公社种籽队。1976年易名种籽场,下设头西、河南、西南湾、泖北、泖田等5个生产队,共有140户,430人,耕田面积505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1981年,五一大队易名为五村大队。

    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古松公社增设古松乡,五村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种籽场为古场村。20045月,撤五村、古场村建新源村。

    新源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二麦、棉花、油菜等作物根据各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68年,各生产队试种棉花,嗣后每年轮作,1994年停种。

    新源村村办企业始于1964年,先后创办五一砖窑厂、机电厂、胶木厂、景泰兰厂、上海电动工具厂、华松电器厂、丝围厂、吸塑厂、菌种厂、纸袋厂、五金加工厂、注塑厂、佳爱电器厂、麻条厂等。1981年完成总产值100多万元,税利20多万元。1991年完成总产值120万元,税利24万元。1993年,大部分企业停产和歇业,余下3个企业完成年总产值40万元,税利8万元。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

    1955年,开始发展家庭副业。1956年,全村基本上每户都织草包出售。

    1964年,发展集体副业,全村创办养猪场14个。1971年,发展蘑菇场15个。1985年,办淡水养鱼场2个。

    1983年,部分农户翻建楼房,到1994年,全村村民全部完成翻建,人均住房面积30多平方米。

    1983年起,改造乡村道路,到2006年先后共改造道路10条,其中水泥路面5条,总长3000多米,柏油路5条,总长度5000多米。

1993年全村饮用自来水。

1995年起,村民开始安装家庭程控电话,至2002年基本普及。1998年开始安装有线电视,到2006年,有60%以上村民收看有线电视。

1994年,创建老年活动室,2004年,投资108.9万元。改造老年标准化活动室7间,占地3000平方米,内设茶室、棋牌、阅览、影视、健身和中心卫生室等。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325.1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898.9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906.6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433.2万元),人均分配8606元,劳均14613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365人,小城镇保险退休13人。

2000年被评为区“文明村”。2003年,被评为“市文明村”、“区文明”。2004年,被评为市“卫生村”区“村民自治达标村”。

2005年,续市“文明村”、区“敬老村”、“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获市“五好村党组织”、区“先进村委会”、市“安全小区”、市“市容环境卫生整洁村”和区“五四”特色团组织。

十、新中村

新中村位于石湖荡镇东南约4公里处,东临油墩港与李塔汇集镇和东港村为邻,南与金胜村牛脚壳河为界,西濒斜塘河与东夏村隔水相望,北与张庄村接壤。

村以原新中大队命名。有陶家村、李家埭、吴家埭、娄家浜、南厍、中厍、诸家浜、北厍、金家村、西村角、外南厍等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组成。村的地形呈南北向梯形,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田面积146.2公顷,粮食单产8050公斤。2006年,全村有567户,2148人。境内有同三国道(A30)纵向穿越村西南部,闵塔路横贯村的北部。

1949年,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建村政权组织。陶家村和李塔汇集镇建陶汇村,李家埭、吴家埭、娄家浜、外南厍建4合村,褚介浜、中厍、南厍、北厍和沙家浜等建五中村。金家村与张庄村的石家罅建丁石村,隶城西区兴隆乡(后改新丰)。

1953年,农业生产组织互助合作组。19544月,互助组相继合并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原汇中大队的中厍、南厍和沙家浜(1958年开挖油墩港时全部撤迁)等3个自然村建新中初级社。19562月,新中初级社和陶汇、四合、五中等村及北厍的互助组合并建新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原新金大队的金家村和西村角的互助组并入新前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撤城西区建城西乡,新中和新前2 个高级社隶城西乡。

19589月,城西乡建红旗人民公社,采用军队编制,公社为团,以下设营,今新中村为城西公社第四营,设3个连,生产队为排。同年12月,红旗人民公社易名城西人民公社。19593月,撤销军队编制,新中高级社改为新中大队。1961年,从新前大队划出西村角、金家村和从新中大队划出北厍、中厍、南厍、渚家浜等自然村成立新金大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金改名为红卫大队。后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

19783月,松江县划分公社,新中和红卫大队划归塔汇新公社。19813月,新中大队易名为汇中大队,红卫大队复新金。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塔汇公社增设塔汇乡,各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943月,松江县撤乡建镇,撤塔汇乡建李塔汇镇。19987月,李塔汇镇部分行政村撤并,撤新中、新金村建新中村。

20011月,松江区部分镇撤并,撤石湖荡、李塔汇镇建石湖荡镇,新中村隶石湖荡镇。

新中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二麦、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根据各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始种双季稻,人民公社建立后,除经济作物外全部种植稻、麦三熟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季稻改为单季稻。

1964年,大面积试种棉花,按各生产队耕田面积的15%每年轮作种植。平均亩产被棉75公斤。1971年,今新中村15个生产队共种植药草(泽泻)60亩,亩产值300多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3倍。1978年,利用非耕田种植香料“薰衣草” 15亩,亩产值500多元,但由于出口不畅,4年后停种。

1964年,创办新金窑厂,1968年,原2个大队各办机电厂,1969年,创办新中大队针织厂和拎包厂,后又办起新中胶木和新金绣花厂等,利润虽微,但解决了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97年,大部分村办企业停产和歇业,1家改制为民营企业。

1954年,开始发展家庭副业,全村有草包织机180多台套,年产草包18万多张。1968年,发展家庭手工编结,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选派专人管理和收发,为农村妇女在农闲时增加经济收入。

1963年,办集体副业养殖场,原新中和新金大队共办15个养猪场(含大队2个场),共圈养母猪180多只,肉猪300多只,为农业生产解决了有机肥料和家庭饲养的苗猪,直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相继停办。

70年代初,办集体饲养肉用鸡,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创办4个养鸡场,共养肉鸡1万多羽。因效益欠佳,于1982年相继停办,1983年,开挖精养鱼塘8只,总面积90多亩,年产草、青、鳊、鲫鱼等90多吨。

1979年,部分农民翻建楼房,到1994年,全村农民住宅基本全部翻建成23层楼房。据不完全统计,全村人均住房从6个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以上。

1986年,乡村道路改建为砂石路,到1996年,共筑砂石路6条,总长1200多米。1997年,新中路改造成水泥路,2005年和2006年,除西村角路外全部改造成水泥路面。

1992年,原汇中村村民用上自来水。1993年,新中村全部饮用自来水。

1991年,塔汇电话程控机房落成,部分农民安装家庭电话,到2000年,除部分独居老人外均安装家庭电话。

1999年,有线电视进村,到2006年,全村约90%农民收看有线电视。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190.5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519.2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019.5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625.3万元),人均分配8319元,劳均12875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5人,征地养老209人,小城镇保险退休249人。

2002年,村获镇“征兵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获镇“三峡移民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区“文明村”。

十一、东夏村

东夏村位于石湖荡集镇东南侧。东临斜塘江与新中、张庄村隔水相望,南濒园泄泾与五厍镇为界,西至2号河与新源村为邻,北至沪杭铁路、东北与新姚村接壤。村以原东三与夏庄村综合命名。有沈家浜、陶家埭、官娄、夏字圩、南小港、东夏庄、西夏庄、诸家浜、陆家浜等9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域呈东西向鞋形,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0亩,粮食常年平均单产550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921户,2752人。境内有闵塔路横贯村的中部。

19495月,松江解放后,废除民国时保甲制,建村政权组织。沈家浜、陶家埭、官娄等3个自然村建东三村,夏字圩单独建村,陆家浜、渚家浜建陆渚村,东、西夏庄,南、北小港等建中心村,隶石湖区新庄乡。

19534月,东夏村地区成立12个互助组。19543月相继组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社):东三村建新东社;夏庄建联华社。195512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中心、陆渚和今新姚村的南新村等建中心第一高级社;东三、夏字圩村建中心第二高级社。

195712月,松江县全面撤区并乡,今东夏村隶古松大乡。19589月,古松乡建先锋人民公社,采用军队编制,公社为团,以下设片为营,原新庄乡为第三营,陆渚村为第1连,中心村为第2连,东三村为第45连,夏字圩村为第6连,各生产队为排。

19593月,撤销军事化编制建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原中心第一高级社为中心大队,辖10个生产队,有耕田3200多亩;第二高级社为东三大队,辖6个生产队,有耕田2400多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生产大队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各生产队设政治、生产和贫下中农协会三套班子。19701月,复原一套行政机构。1981年,中心大队易名为夏庄大队。

19844月,松江县实施政社分设,古松增设古松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943月,松江县撤乡建镇,撤古松乡为石湖荡镇,原东三和夏庄村隶石湖荡镇。

20011月,松江区部分镇撤并,撤李塔汇、石湖荡镇建石湖荡镇,原东三、夏庄村隶石湖荡镇。

20045月,石湖荡镇部分村撤并,撤东三、夏庄村建东夏村。

东夏村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二麦、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根据农户需要种植,一般很少出售。1964年,大面积试种棉花,按各生产队耕田面积的15%种植,嗣后每年轮作,常年亩产皮棉(去籽)65公斤亩左右(1994年停种)。

村(队)工业始于1966年,先后创办机电修配、服装、柳条编织、绣花品、棉花加工、水泥预制品等厂,由于受交通限制,企业发展不理想,在改制前大部分企业已停产和歇业。

1954年起发展家庭副业,基本上家家均有草包产销,1968年,发展手工棒针编结,由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选派专人管理和收发。

1963年起发展集体副业,生产大队办中心养猪场和肉鸡场,各生产队都办集体猪场,农业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后相继停办。

1977年,部分农村老式住宅开始翻扩建楼房,1982年,乡建房政策出台,建房面积按人均占有耕田比例核定为1820平方米。1994年,全村民宅基本完成翻建,据不完全统计,人均住房约4045平方米。

1984年,改造完成砂石路1条,长2公里,到2006年,全村修建乡村道路总长24.25公里,面积3.38多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13.45公里,沥清路7.6公里,砂石路3.2公里。

1990年,全村饮用自来水。1995年起,部分村民装接家庭程控电话,到2006年全村共有家庭电话726户,占总户数93%1998年,有线电视进农村,2006年,全村有线电视用户168户,占总户数21.53%。医疗卫生事业始于1966年,原东三、中心2个大队均设立卫生室。2004年,改造成中心卫生室,全村参加卫生保健率达95%以上。老年活动室始建于1991年,2005年完成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改造2个。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465.43万元,家庭经营收入726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260.05万元(其中农民务工收入873万元),人均分配8382元,劳均14560元。年内享受农保退休511人,征地养老10人,小城镇保险退休85人。

20012006年,先后3次被评为区“文明村”,2003年获区“先进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示范村”,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

 

居委会:

一、古松居委会

    古松街道居民委员会位于石湖荡集镇。东倚新松路,南至沪杭铁路石湖荡火车站,西跨广庵路,北枕松蒸路,居委会以集镇西首元代罗汉古松命名。2006年,居委会有3个居民小组,3个居住小区和老集镇古松路住宅群。常住人口245户, 405人。

    19495月,松江解放后,成立石湖荡街道办事处,设正副主任各1人,负责宣传中共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调解集镇居民纠纷及四防(火、特务、偷、盗)工作等。

    1960年,成立石湖荡街道居民委员会,设中共支部和行政两套班子。1965年,改为石湖荡街道办事处,内设福利、清洁、装卸和结花等组。

    1985年,仍改为石湖荡街道居民委员会,设党、政两套班子。20045月,易名为古松街道居民委员会,是石湖荡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石湖荡集镇建设始于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在老集镇东侧、城隍庙西侧建成“公社”机关新院。1964年,集镇老街(古松路)向东延伸,辟建长150米,宽5.5米砂石路面新街,先后建成商住楼23幢,建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成为集镇金融、税务、公用事业和商贸业的中心街。1982年,辟建南北向石湖新路与老街(古松路)延伸段十字相交。

    1991年,新建石湖荡商场和农贸市场。1993年,兴起农民进镇自建房、集资房和商住房建设。先后形成东源、东栅等小区。此后,进一步加强居民小区和学校及街路建设。199711月,被市农委、市爱卫委评为“市三级卫生集镇”。

    20011月,“撤两建一”后,集镇建设进入快车道。2004年,古松居委会区域内有新松、石湖新、广庵和古松、养石、学府、东栅等347条街路。小区改造公共绿化,市民健身和停车场等硬件设施,11月,经市有关部门检查验收,被评为“市一级卫生镇”。

二、塔汇居委会

塔汇街道居委会位于石湖荡镇东南部约9公里。东临跃胜河,南至金胜村,西倚油墩江,北傍李塔投资公司办公地。居委会以李塔汇集镇命名。集镇标志——唐代李塔(汇)矗立在集镇的中央。2006年,居委会有3个居民小组,8个居民住宅小区,常住人口354户, 277人(注:户多人少,因居住在集镇、户口在农村“人户分离”所致)。

19843月,成立李塔汇街道管理委员会,是原塔汇公社(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建设的发展,使街道范围逐步扩大。19815月,镇东首建胶木电器厂。19849月,塔汇乡政府大院迁建于塔汇河南侧投用。1986年,建造教工住宅区。1995年,为修缮李塔,建造动迁房3300平方米,商住集资房9700平方米,安置动迁居民53户。1996年,开辟唐明、延寿路和街面房,同时完成育新小区建设和塔汇中学新校园迁扩建。1997628日,唐代李塔修缮竣工。1998年完成延寿寺(塔院)建设,为保护松江明、清古建筑,将松江“雷补同宅雕花厅”和“张祥河宅遂养堂”等迁建李塔“延寿寺”园内。

    2000年,塔汇居委会域内有塔汇、延寿、育新、唐明路及李塔街等两纵三横5条街路。有育新、明王、李塔街、长寿、金祥等小区和老政府、教工、供销社等住宅群,域内店铺林立,市场繁荣,有文化、体育、休闲广场和卫生设施等相配套的现代化小镇。

19998月,被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农村工作委员会评为“市一级卫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