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 :2013-06-08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一、石湖荡集镇
石湖荡集镇位于松江区偏西南,地处东径121°1′,北纬31°1′,沪杭铁路北侧。东距区城11公里、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40公里,镇域面积0.67平方公里,石湖荡镇人民政府设在集镇中部学府路132号。设有居民委员会1个,居民小组3个,常住人口738户1683人。松蒸公路横贯镇的北部与集镇新松、石湖新路、广庵路等相交,沪杭高速公路进出口设于集镇西端。
集镇名称由来:石湖荡在松江(华亭)建县前地广人稀,地处泖水之畔,地势低洼且遍布湖荡,水患不断。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松江府志记:石湖荡江在宋代时,南北两岸经常垮塌,两岸人民深受洪水之害,杨将军要严惩治水不力的地方官,幸亏有个义士叫殷澄,他提议将经常垮塌的3里长堤岸改成石堤塘。当地有个威望很高的老者叫谢徵,他急大家所急,出面募捐和招募志愿者修建成石驳湖塘。(注:1972年,公社农机厂在石湖荡河北岸建造车间挖地基时,离河3米许约1米深处发现东西向一条宋代时所建石堤塘),并建石湖庙于湖荡村以祀求石湖老爷保佑石湖塘永固。可见石湖塘源于宋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沪杭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以石湖庙(后改为城隍庙)和湖荡村综合起名为石湖荡车站。至此,湖荡村因水陆交通便利带来了商机,村民们弃渔弃农经商,外地商贩云集,遂成市镇,湖荡村被易名石湖荡镇。
民国初,石湖荡镇依市河东西走向,形成南北2条小街,南街约长60米,北街约长100米。店铺相毗,行业18种,座商55家。神、道、释教也随着兴起,镇东首建天主堂,西南建耶稣堂,镇西愣严庵和镇北广慈庵香火更旺。
1949年5月,松江解放后,设古松乡于石湖荡镇城隍庙内(原石湖庙),乡以镇西首愣严庵殿前元代罗汉古松命名。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手工业作坊组建成新华铁业社、锦绣缝纫组和竹木业生产合作社等;把私营商店或摊贩组成合作商店,服务性行业组成合作组。1957年12月,松江县撤区并乡,析天昆区4个小乡建古松大乡。1958年9月,撤乡建人民公社,集镇有了较大的发展,东首建成公社农具制造修配厂,北街中部建拉丝模子厂,南街东首成立公社建筑队。
1960年,在原乡政府西侧建成占地0.65公顷,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公社机关新大院。
1964~1985年,集镇向东延伸,辟建一条长150米、宽5.5米侧石路新街,先后建造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宅相配套的2至5层商住楼23幢,建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成为金融税务、公用事业和商贸业中心街。
1986年,乡办工业与市、县两级大工业联营或合作。集镇东首与上海纺织原料公司联营建沪松棉纺厂,西首原胶木五金厂与上海指甲钳厂联营扩建为古松分厂,镇域内有机械加工及制造、有色金属压铸、铸造、小五金、轻纺等6个乡办企业。为乡镇城市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1991年,新建石湖荡商场和翻扩建农贸市场。1993年,以农民集资房、自建房和商住房等组成东源、东栅等小区。此后,进一步加强居民小区、学校及集镇街路建设。1997年11月,被市农委、市爱卫委评为市三级卫生集镇。
2001年,投资200多万元,将学府路南侧原文化中心未完成工程改造成政府办公中心,“撤两建一”后迁入“中心”合署办公。
2004年初,投资1600多万元全面启动创建市一级卫生镇工作。以创建为契机,加强集镇硬件设施建设,更新拓宽石湖新、新松、广庵、古松、养石、学府、东栅等3纵4横7条街路及人行道和绿化。统一设置街面灯箱、店牌和遮阳棚,并对东源、新湖、东栅等3个小区进行平改坡、下水道和道路等改造,同时建成面积约2公顷绿化广场兼健身场和停车场。11月3日,经市有关部门验收,被评为市一级卫生镇。
二、李塔汇集镇
李塔汇集镇位于松江区西南部,地处:东径121°,北纬31°。距横潦泾(黄浦江上游段)北岸1.5公里,距区城4公里、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38公里。镇域面积0.53平方公里,设有居民委员会1个,居民小组3个,常住人口567户,1762人。塔汇公路纵向穿越集镇中部,南与甘德公路转接,北与闵塔路相交,同三(A30高速)国道进出口位于集镇西北部。
集镇以中部唐代李塔而得名(祥见本志二十四章传记:李塔)。
李塔汇集镇在未成镇前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俗称螺丝湾),隶属华亭县修竹乡二十七图。据明、清两代松江府县志记: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于调露二年(680年)被贬为昭灵候任苏州刺史(武官,与知府同级)时,为抗击日本海盗和匪患建塔作指挥和瞭望在晚上点灯作导航之用,并建永久性营房驻军镇守于此。
唐光宅元年(684年),武曌(则天)称帝,李氏子孙纷纷起来反对,被武则天镇压而失散。为推翻武则天统治,李氏子孙以塔为号,汇聚力量准备复唐,故在李塔后面加上一个汇字(祥见本志传记:李塔)。
唐先天二年(713年),在李塔东侧建明王祠。梁开平四年(910年),明王祠扩建为庙(祥见本志传记:明王庙)。
宋嘉定六年(1213年),建澄庵(后改名圆通宝佑)。元至大三年(1310年),澄庵毁于兵灾。明代(年份不祥)重建并扩大为延寿院,庙、塔均大修,香火日旺,故招来商贩云集于山门前,渐成市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建大雄殿。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禅堂。咸丰二年(1852年),建寮房4所及旁房30间。
民国元年(1912年),建李塔汇乡于李塔汇集镇。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延寿院大雄殿被日军炮弹炸毁,寮房被当地居民和苏北移民占为店铺和住宅。禅堂被国民小学所占用。民国34年(1945年),李塔汇乡与松江永塘镇合并建鹤汇乡。
1949年5月,松江解放,李塔汇集镇隶城西区兴隆乡。集镇二纵一横呈H型,街道宽约3米,全长约150米,总面积约0.1平方公里。有居民40多户,80多人,半农半商农户10多家40多人。有茶馆6家、小吃店4家、豆腐坊4家,另有南什、百货、棉布、日用、肉类、水产类、竹木器具、中成药、理发和香烛店等共40多家店铺。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集镇老街塔前设城西商业站塔汇分站,西部建公社卫生分院和公社砖瓦厂,并在明王庙设粮油及饲料供应站。
1978年3月,建塔汇公社后,镇西首建针织厂和公社办公楼。市河南侧建公社卫生院。1980年,塔汇路建成公交通车。1981年,镇东首建胶木电器厂。1984年,镇西南首建成乡政府大院。1986年,胶木厂北侧建教工住宅。1990年,塔汇中心小学迁建于乡卫生院东南侧。1995年,为修缮李塔动迁集镇居民53户,建造动迁房3300平方米,商住集资房9700平方米形成延寿小区(后改长寿)。1996年,开辟唐明、延寿路并完成塔院南、西仿古牌楼2座和建成育新小区。9月,塔汇中学新校园建成开学。1997年6月28日,李塔修缮竣工。1998年3月,明、清古建筑松江雷补同宅雕花厅和张祥河宅遂养堂等迁建李塔园内。
1999年8月26日,李塔汇镇被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农委评为“市一级卫生镇”。
2000年,集镇有延寿、育新2个小区和唐村、桃园2个别墅建筑群,镇内有塔汇、延寿、育新、李塔、唐明等2纵三横5条街路。2001年1月,撤二建一后,原镇政府大院改建为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2002年,石湖荡镇第一期工业园区定位集镇东部,集镇面貌又有了较大地发展。
三、张庄集镇
张庄集镇位于松江区城西南部,斜塘江东侧,沪杭铁路南约1公里。东北距区城约7公里,西北距石湖荡镇约2.5公里。集镇依张庄市河南北走向,设东西两街。东街长约200多米,西街不足100米。集镇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上世纪末被拆废)。
集镇由来:据传张庄镇建在原许家宅上。传说:许家祖传有一希世之珍——玉船,被皇帝得知后要其献贡,许家不予,被朝庭派兵查抄,结果把整个宅院拆毁也不见玉船踪影,许氏家园被毁,人遭灭门。后来在废墟上先被张姓人家建屋成庄,故得名张庄。由于张庄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形成江南典型水乡小镇。镇中心市河与腰部横江骑角相接直通斜塘,河上建有一座石桥和三座木高桥,联接东西两街南北贯通,使舟楫进出张庄镇不需掉头。西部斜塘江上设南北两处渡口,设凉亭候渡并置石盘路直达镇内。东部有3条官堂大道进镇,故促使了张庄的繁荣。解放初,集镇有300多户,总人口1000多人。有米行、猪行、清三行、铁铺、茶馆、酒馆、点心、南什、百货、肉庄、豆腐、水果、理发、药店、布店和香烛店等50多家,私人诊所3处,私塾学堂2处。其中茶馆和南什店为首,各有6家,次是理发、酒肆、豆腐、肉类、中成药等各有4家。镇南首有城隍庙、观音庵和水仙庙3座,城隍庙中有一古松,树龄500多年,号称江南第七松(上世纪60年代期间被毁)。横江北侧原有百岁坊石牌楼一座(被毁时间不祥)。
张庄仿制特产有练塘月饼、翻烧和枫泾豆腐干、鹅头颈等较有名气。最负盛名的是淡水箬毯鱼,因其生长分布面极窄,只能在斜塘河中段才有,故除了张庄镇以外,别地无处可买,堪称天下独有(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绝迹)。
1958年,古松人民公社建立后,先后在张庄横江北侧建榨菜收购加工厂,后设生产资料供应部、草织品和棉花收购站及氨水、化肥等供应和仓储,但许多商店和行业被合作、搬迁和取缔,张庄从此逐步走向衰落。
1978年3月,建塔汇公社后,张庄成为公社边缘地区,原古松所建供应部、仓库等被废弃。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建房欣起高潮,原街面房被改、拆、造,集镇原貌不复存在,现已成为历史。